炼油业效益在2020年第三季度实现扭亏为盈后,盈利持续扩大,主要经济指标明显改善。截至12月末,炼油业规模以上企业1086家,累计实现利润总额476.7亿元,较前11月增加177.2亿元,比上年下降45.6%,利润回升进一步加快。全年炼油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1.41%,较1~11月上升0.43个百分点。
2020年全年原油加工量6.74亿吨,比上年增长3%;成品油产量(汽、煤、柴油合计)3.31亿吨,下降8.1%,降幅扩大0.3个百分点。其中,柴油产量1.59亿吨,下降4.6%;汽油产量1.32亿吨,下降6.6%;煤油产量4049.4万吨,下降23.2%。1.2 化学工业:效益实现显著增长。
2020年,化学工业效益在二季度后回升持续加快,三季度后利润增长迅速,主要经济指标大幅向好。
截至2020年12月末,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2973家,较2019年减少362家;全年实现利润总额4279.2亿元,同比增长25.4%;化工行业营业收入成本6.57万亿元,同比下降3.6%。2020年,化工行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51%,同比提高1.51个百分点。
2020年重点化学品生产总体实现较快增长。2020年,全国乙烯产量2160万吨,比上年增长5.2%;纯苯产量1042万吨,增长8.6%;甲醇产量4984万吨,增长4.7%;涂料产量2549.1万吨,增长2.6%;化学试剂产量2824.2万吨,增长4.5%;硫酸产量9238.2万吨,下降1.3%;烧碱产量3673.9万吨,增长6.2%;纯碱产量2812.4万吨,下降2.9%;合成树脂产量1.04亿吨,增长7%;合成纤维单(聚合)体产量7418.8万吨,增长 8.2%。此外,轮胎外胎产量8.18亿条,增长1.7%。
据海关数据显示,2022年6月份,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940.2亿美元,同比增长30.8%。其中,进口贸易额达到588.5 亿美元,同比增长27.4%;出口贸易额达到 351.8亿美元,同比增长36.8%;进出口贸易逆差达到236.7亿美元,同比增长15.6%。
2022年1-6月份,石油和化工行业累计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5313.8亿美元,同比增长32.5%。其中,累计进口贸易额达到3463.9亿美元,同比增长31.9%;累计出口贸易额达到1849.9亿美元,同比增长33.6%;累计进出口贸易逆差达1614.0亿美元,同比增长30.0%。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英文缩写:CNPC)是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全球主要的油气生产商和供应商之一,是集国内外油气勘探开发和新能源、炼化销售和新材料、支持和服务、资本和金融等业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在全球32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油气投资业务。2021年,在世界50家大石油公司综合排名中位居第三,在《财富》杂志全球 500家大公司排名中位居第四。
中国石化是中国最大的一体化能源化工公司之一,主要从事石油与天然气勘探开发、管道运输、销售;石油炼制、石油化工、煤化工、化纤及其它化工生产与产品销售、储运;石油、天然气、石油产品、石油化工及其它化工产品和其它商品、技术的进出口、代理进出口业务;技术、信息的研究、开发、应用。中国石化是中国大型油气生产商;炼油能力排名中国第一位;在中国拥有完善的成品油销售网络,是中国最大的成品油供应商;乙烯生产能力排名中国第一位,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化工产品营销网络。
恒力集团始建于1994年,是以石化、聚酯新材料、地产和制造等四大板块为主业,热电、机械、金融、酒店等多元化发展的国际型企业。集团现拥有超大型PTA工厂、功能性纤维生产基地和织造企业,员工6万多人,建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企业竞争力和产品品牌价值均列国际行业前列。
在石化板块,恒力石化(大连长兴岛)产业园一期 PTA 项目于2012年9月19日成功投产,刷新了国际同行业的多项记录。在聚酯新材料板块,恒力集团全套原装进口世界一流设备,年聚合产能276万吨。在地产板块、10多家地产公司总开发量超1000万平方米。在织造板块,作为企业产业链的纵向延伸,恒力集团织造企业共拥有12000套自主研发的喷水织机和喷气织机,8500台倍捻机及其配套设备。
浙江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是混合所有制大型石化企业,位于浙江省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内,是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重大项目之一,是由荣盛石化、浙江巨化、浙江桐昆和舟山海投共同出资成立的股份制企业。公司注册资本238亿元,主导的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总投资达1730亿元,主要建设原油码头、仓储、运输、炼油/化工生产、加工、产品外运及服务配套等设施。公司分两期建设,每期工程年加工原油2000万吨,年产芳烃520万吨、乙烯140万吨。
2017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石化产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产业布局、产业结构、创新能力、绿色标准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到2020年底中国石化行业在生态文明建设和促进绿色发展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方面 1: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a.全面完成电石法聚氯乙烯低汞化改造
b.磷石膏综合利用率达到40%
c.VOCs 排放量降低30%以上
方面 2: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
a.行业能耗由“十二五”年增速6.9%降为3%
b.COD、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10%
c.固废利用率达到70%以上
方面 3:绿色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a.离子液体烷基化等一系列清洁生产技术以及低氨燃烧
b.等先进环保技术取得突破和提升
c.行业绿色制造体系进一步完善
方面 4:责任关怀推进取得积极进展
a.责任关怀在全行业认知度得到进一步提高,HSE绩效进一步提升
石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产业关联度高、产品覆盖面广,对稳定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活、保障国防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2020年9月22日,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期间,中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随着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天然气能源市场还将迎来新的更大的发展机遇。
2020年11月23日,中国石化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三家单位分别签订战略合作意向书,共同研究提出中国石化率先引领能源化工行业“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战略路径。
当前我国化工园区规模效应明显,全国已形成石油和化学工业产值超过千亿的超大型园区17 家;产值在500亿-1000亿的大型园区35家,100亿-500亿的中型园区219家,产值小于 100亿的小型园区345家。其中超大型和大型园区产值占比超过化工园区总产值的50%。
“十三五”期间,化工园区取得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截至2021年5月,57家化工园区在国家发改委产业发展司的支持下开展了循环化改造,33家化工园区获评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2家园区入选“绿色化工园区”名录;智慧化建设步伐加快,15家化工园区成为智慧化工园区试点示范单位,50家化工园区成为智慧化工园区试点示范创建单位。
“十四五”,我国化工园区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由规范化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跃升,打造化工园区产业发展提升、绿色化建设、智慧化建设、标准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示范的“五项重点工程”,五大世界级石化产业集群初具轮廓,重点培育70个具有一流竞争力的化工园区,打造“5个50”,即:建成50个园区科创中心、创建50家“绿色化工园区”、新建50家“智慧化工园区”、制定并颁布50项化工园区管理与建设标准和培育50项高质量发展示范工程。
根据 Grand View Research(美国权威市场研究公司)的预测,全球范围内石油化工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进一步增长,预计2026年能够达到5656亿美元左右。
在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后,全球贸易供应链的稳定性受到了一定的考验,许多国家在意识到了全球化贸易供应链抗巨大风险的能力较弱后开始将石油化工等重要资源向本地转移。
综合来看,2020年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提醒了世界各国全球化在日常繁荣国际贸易下的弊端,而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国际贸易的中断带来的进口资源稀缺的窘境也推动了石油化工等必备工业在各个国家进行本地化的进程。
近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重点任务之一。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是加快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从而实现产业低碳发展。一批千亿级、万亿级的绿色产业集群也将加速崛起。多地印发相关行动方案,布局一批绿色工厂、低碳园区,打造千亿级、万亿级产业集群。
比如2022年度的相关新闻就有:连云港徐圩新区“三步走”建设万亿级产业集群;克拉玛依:技术创新领跑千亿产业集群;广西钦州全力打造万亿级绿色新材料产业集群;大连加快建设万亿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广东正形成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广西自贸试验区打造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
同时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等新兴产业凭借自身突出的低碳属性和高技术禀赋,将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机遇,产业发展潜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在中国产业结构中的地位也将逐渐提升。
实例 1:广东的石化产业集群
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中科(广东)炼化一体化项目、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等重大化工项目接连落地、开工建设,广东将推进五大炼化一体化基地建设,沿湛江—茂名—广州—惠州—粤东一线,这个带状产业集群已经基本成形。
实例 2:福建的石化产业集群
目前,福州、莆田、泉州、厦门和漳州都在临港兴建化工园区。相关规划中仅在湄洲湾石化基地和古雷石化基地布局的化工型炼化一体化项目到2025年就将形成7500万吨炼油、800万吨乙烯和700万吨芳烃以上的生产能力,初步具备了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前端。
实例 3:浙江的石化产业集群
形成以宁波、舟山为核心,嘉兴、绍兴、衢州等地协同发展的产业布局。到2025年,炼化一体化与新材料产业链年产值达到1.8万亿元。